高雅脱俗的文学艺术与现实世俗的商业,这两个本无交集的领域,却因阎志的存在奇妙地融合在一起。在高耸入云的商业大厦顶层办公室里,他既是受人敬仰的企业家,又是挥洒自如的诗人。
在多数人眼中,阎志的名字远不及他的大学同窗雷军那样响亮,但在湖北汉口这座城市里,阎志却是楚商文化的无可争议的守护者。那种敢于押注2亿资产于汉口市场的果敢,让无数当地人铭记了这个名字。
年仅18岁时,阎志便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。紧接着,他凭借着一本名为《天若有情——天王之王刘德华》的作品,在上世纪成功赚取了近3万元的稿费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,阎志的人生似乎都应当是一条文学之路。
与那些从小浸润在各种文学文化中的作家不同,阎志的童年读物极为有限。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工人,在当地林业局工作,月薪微薄,养活一家九口人,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。
尽管家庭经济拮据,阎志的父母从未考虑让他辍学,反而不惜倾尽所有,甚至变卖家产,只为让他继续读书。阎志天资聪颖,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,而当同学们还在埋头做题时,他却会偷偷在课桌下翻看自己新买的武侠小说。
阎志有五个姐姐,随着年龄增长,她们相继出嫁,减轻了家庭的负担。每当姐姐们回娘家时,总会偷偷塞给阎志一些零花钱,这成了他买书的资金来源。
展开剩余90%正是这笔零花钱,阎志才得以购买人生中的第一本书——《倚天屠龙记》。县城的书店离家有四十公里远,那个年仅中学生的少年竟然一个人骑自行车去城里买书。
他反复阅读这本武侠经典,多次翻看,深深影响了他文学的启蒙。此后,阎志通过各种渠道大量阅读,逐渐开始尝试自己的创作。高中期间,他还担任了学校文学社社长,人生中第一首诗《秋天的恋歌》就是那时诞生的。
彼时的阎志意气风发,老师、同学和朋友们纷纷称赞他。然而,就在他决心继续文学创作,立志考入大学文学专业时,家里传来了坏消息——父亲病倒了。
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需要照顾,阎志毅然选择辍学,接替父亲在林业局的工作。现实与梦想的落差,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。白天,他背着工具上山下河,日晒风吹,只有夜晚在煤油灯下,才得以抽出时间写作。
他的第一本诗集《风云》就是在那昏暗的煤油灯光下诞生。这本诗集不仅带来了稿费,还引起了当时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刘醒龙的注意。刘醒龙看中了阎志的潜质,帮他从林业局调到了黄冈市文联工作。
经历这次变动,阎志立志要靠文学改变命运。但现实并不总是如人所愿。文联中,他的岗位是杂志社编辑,日常工作仅是审稿。随着时代变迁,文学作品越来越少,杂志社的生存变得岌岌可危。
到了1992年,杂志社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。电视和收音机的普及使得杂志销售一落千丈,文联被迫裁员,名声已不复当年的阎志自然在下岗名单中。离开时,单位只给了他200元的工龄补偿金。握着这点钱,他陷入了沉思。
回家后,阎志从村里年轻人那里听到大城市的机遇。于是收拾行李,第二天便踏上了去武汉的火车。
由于只有高中学历,阎志只能将目标锁定在杂志社。凭借两年的编辑经验和文学功底,他成为了一家报社的记者。虽然工作只是写新闻稿,但他仍然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。
闲暇时,他坚持创作,几年间写了不少作品,却未能被任何杂志社接受。最后一次投稿更让他心灰意冷,杂志编辑看完作品后,轻描淡写地嘀咕:“写的是什么东西,根本算不上文学。”
这句话如晴天霹雳,令阎志陷入绝望。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文学。几天内,他几乎放弃了工作,颓废地躺在出租屋里。
正当他准备放弃时,一家杂志社找到了他,希望他能写一篇关于当时风靡全国的偶像刘德华的稿件。阎志作为刘德华的忠实粉丝,满怀敬意地完成了《天若有情——天王之王刘德华》一书。
杂志一经发行,立刻被抢购一空。阎志因此获得了近3万元的稿费,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见到如此丰厚的报酬。重燃的文学热情让他决定坚持这条路。
这次成功让他意识到商业的潜力。明星需要广告推广,其他行业也同样需要。正值全国VCD行业起步阶段,许多厂家虽然拥有产品,却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。阎志便成立了专门做VCD广告的广告公司。
当得知自己曾工作的报社打算外包广告时,他立刻用稿费买下了报社的广告经营权。1996年,阎志和几位朋友在武汉一处偏僻地段创办了卓尔公司。这个名字出自阎志之手,寓意他希望自己的未来卓尔不凡。
创业伊始,他频繁奔波于VCD厂商之间,凭借独特的广告创意吸引了大量合作伙伴,包括长虹、新科等知名品牌。阎志深厚的文学底蕴让他创作的广告文案诗意盎然,迅速抓住了消费者的心。
卓尔公司宣传的VCD产品销量迅速攀升,公司资金不断积累,终于在武汉广告市场稳住了脚跟。
一家报社的合作远远不能满足阎志,他果断买断了十余家报社和杂志社的广告版面,瞬间成为武汉最大的广告公司。
然而,VCD广告业务虽稳健发展,但阎志并未满足。他深知时代更迭的无情,开始谋划多元化发展,增强产业链稳定性。
现实却远比设想复杂,VCD广告业务可衔接的产业极少。阎志尝试跨足多个陌生领域,却频频失败。进入21世纪后,VCD行业进入寒冬,卓尔的收入每季骤降。
为防公司破产,他不得不撤销专注于VCD广告的牌照,转而承接各类行业的广告业务。缺乏经验的转型带来声誉下滑,卓尔逐渐失去昔日光彩。
2005年,阎志赴南方考察。当时南方房地产开始崛起,敢于首批进入的人寥寥无几。经过长时间思考,阎志决定一搏,但房地产投资资金庞大,失败风险极高。
下定决心后,他带领卓尔转型,与众多地产商不同,他将目光锁定在平稳的湖北市场,尤其对商业地产情有独钟。此举对政府和企业都构成双赢局面。
阎志策划打造商业总部基地,不仅吸引大量投资,还促进企业发展。经过洽谈,他与武汉政府达成合作,盘龙经济开发区由此诞生。
国内鲜有可借鉴经验,阎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幸好盘龙经济开发区建成后赢得政府认可,吸引众多企业签约入驻,卓尔顺利完成转型。
尝到房地产甜头后,阎志将视线转向下一个项目。应朋友邀请,他考察了浙江义乌。义乌作为国内乃至全球小商品交易中心,其繁华景象令阎志震撼。
义乌的成功不仅源于时代机遇,更因其深厚的浙商文化传承。相比之下,曾经辉煌的楚商文化显得黯淡无光。阎志思考是否能将义乌模式引入武汉,助力楚商文化重振中部。
他在董事会上提出这一构想,部分董事质疑全国商品批发市场已被义乌垄断,新兴市场能否分一杯羹?
阎志从武汉地理优势角度分析,义乌虽强,但地处南方,武汉地处中部,交通便捷,能大幅节省中北部市场的运输成本和时间。
经过他的论证,董事们放弃阻挠,阎志开始了第二次豪赌。目标是建设一座能与义乌媲美的汉口商品交易市场。
2007年,他投资2亿元启动汉口市场建设,工程历时两年。竣工前,他已开始招商宣传。凭借汉正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,卓尔集团放出的商铺很快被抢购一空。
2009年,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盛大开业,一期吸引2000商户入驻。阎志的这次豪赌不仅为卓尔带来了光明前景,也带动了当地GDP增长,创造了上万就业岗位。
如今汉口北国际市场已闻名全国,每年定期举办大型交易会,吸引无数海内外宾客。虽然尚难与义乌市场平起平坐,但未来发展潜力无限。
正是这座市场,让阎志赢得了“铺王”的美誉。
2011年,阎志再下一城,斥资百亿打造“武汉客厅”,占地达180万平方米,成为世界级文化综合体,也成为武汉的地标建筑。
同年,卓尔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,阎志个人财富如滚雪球般快速增长。他旗下五家上市公司遍布海内外,个人身价高达152亿元。
拥有百亿财富,登顶人生巅峰的阎志并未仅为个人利益着想。和许多企业家一样,他心怀公益。得知家乡学校基础设施老化,他捐赠7500万元给当地政府。
很快,一座配备标准足球场、设施先进的三里畈德和学校建成,那里的孩子拥有了现代化的学习环境。
此外,阎志多次向家乡政府捐款,用于扶贫和革命老区建设。据统计,他迄今为家乡累计捐赠超过亿元,极大改善了家乡面貌。
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,阎志下令全国卓尔子公司全力支援武汉。11架载有1026万件抗疫物资的货机飞抵湖北各大医院,成为雪中送炭。
疫情期间,许多企业考虑撤离武汉,阎志的朋友们也劝他离开,但他坚决反对,并加大对武汉投资。他说:“我和这个城市有着二十多年的感情,卓尔早已成为这里的一部分。”
武汉成就了卓尔,阎志也为这座城市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如今,他仍时不时进行文学创作。虽不复少年时的意气风发,却多了几分沉稳成熟。
并非每个人都能像阎志那样攀登商业巅峰,但每个人都可以努力成为自己人生的赢家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